遵义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聚焦治理、服务、协同、保障四大领域,以“夯实体系”为抓手,通过完善机制、创新举措、整合资源,破解企业发展堵点、提升政务效能,推动营商环境提质增效。
夯实治理体系,提升行政监管能效。以体制机制改革破题、制度创新发力,通过机构整合、流程优化与监管创新,打通营商环境堵点,提升行政监管质效。持续深化遵义经开区与汇川区“区区合一”“管委会+公司”模式,管委会出资公司由4家减少至3家,管理服务架构更加精简高效。深化信用体系建设,坚持信用监管与服务并行,引导市场主体“知信、守信、用信、增信”,2025年以来移出经营异常企业121户、恢复个体工商户389户,修复市场主体信用516户。严格落实涉企行政检查“白名单”管理制度,按程序公布77家“白名单”企业,实施精准差异化监管,有效减轻企业迎检负担。建立“企业诉求闭环处理”机制,2025年以来区领导走访企业114家次并统筹部门走访169家次,办结诉求148件、化解率100%。
夯实服务体系,提升政务办理质效。聚焦企业与群众办事需求,通过改造园区服务载体、织密政务网络、优化流程、升级智能系统,推动政务服务向“就近办、快速办、暖心办” 转变。改造升级园区党群服务中心综合服务平台,畅通企业与各方沟通渠道,及时协调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切实做到诉求问题不出园。织密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政务服务网络,31家区直部门、4家公共服务企业入驻区级大厅,14个镇(街道)、140个村(社区)便民服务站全覆盖,2025年以来累计办理各类事项312942件,“全域通办”事项13345件;上线“AI小贵”智能咨询系统与“贵人智办”平台,覆盖5000余项事项问答、60项高频事项智能申报,“云坐席”远程答疑使响应时间缩短60%以上;设“网办辅导区”日均服务20余人次,线上办理率从49% 提至78%;抓实“高效办成一件事”,2025年以来累计办理“一件事”11968件;通过政策精准推送、办理流程简化、申请材料精简等举措,高效办理企业入市退市业务,2025年以来累计新设市场主体8199户、办理企业简易注销1195户。
夯实协同体系,提升区域联动实效。以拓展跨区域合作、深化重点领域协作为路径,多维度激活区域合作动能,为营商环境优化构建开放高效协作支撑。持续深化与珠海、南京、重庆等开发区交流合作,先后与新疆昆田经开区、西藏那曲市班戈县、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建立结对共建关系,不断扩大区域合作“朋友圈”。立足遵义“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桥头堡”定位,重点推动汇川-成渝跨区域协同发展,集聚两地相互配套企业187家,2025年预计实现相互配套金额超10亿元,产业协作不断深化;辖区企业与重庆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深化合作,技术协同创新扎实推进;依托渝川黔金三角旅游联盟开展文旅推广交流活动100余场,推动区域旅游资源整合与客源共享,旅游产业联动发展不断取得实效;引进总投资约37亿元的航太紧固件研发及制造中心、空天地一体化智慧城市综合管控平台等30余个成渝方向产业项目,面向成渝区域开展精准招商成效显著。
夯实保障体系,提升要素供给成效。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需求,围绕融资、人才、科技等关键要素,创新保障模式、优化服务机制,为企业提供精准要素供给,持续增强企业发展活力与竞争力。搭建“政银企”沟通平台,统筹30家单位、17家金融机构走访企业9570家,组织对接座谈3次,4163家企业获授信25.01亿元,为企业提供金融支持2.9亿元;发挥“贵州大数据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作用,平台注册企业4230家,其中32家企业通过平台获得1.8亿元线上放款。根据企业人才需求,以全流程人力资源服务破解用工难题,2025年以来开展招聘活动73场,1553家企业提供岗位6.6万个,收集求职简历8847份,为企业开展技能培训2233人次。强化科技服务支撑,在全市率先实施科技专员制度,26名科技专员组建6个服务组服务企业500家次;大力推进企业工业数字化转型,2024年完成33家企业数字化诊断,累计实施两化融合项目64个,航天天马5G工厂等标杆项目成功落地;成立区新质生产力公司,为辖区企业科技工作提供专业服务;积极为企业发展争取政策支持,2025年以来帮助企事业单位争取省市科技项目142项、资金支持2580万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