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磷化集团:向“新”驱动“贵州磷”裂变生“金”
发布日期:2025-03-10 09:17
文章字号:
大
中
小
春耕时节,贵州磷化集团的磷肥系列产品,滋养着全国超四分之一的土地;湿法净化磷酸制成的添加剂,被用于琳琅满目的食品中;国内每三辆磷系电池新能源汽车中,有一辆就装载着“贵州磷”。
在我国磷化工产业发展史上,贵州磷化集团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贵州磷化集团的产品又“分饰多角”,与你我不期而遇。 多年实干,成为国内最大磷矿石露天、地下开采企业,亚洲最大磷肥企业,全球最大的高品质磷酸供应商,全球唯一掌握磷矿共伴生氟资源制取无水氟化氢技术并产业化的磷化工企业……收获新绩,连续5年入选中国企业500强,连续5年位列中国化肥百强榜首位,集团品牌价值达182.3亿元,2024年完成工业产值582.30亿元,销售收入首次突破600亿元,利润总额34.16亿元,各项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 这家围绕现代农业、精细化工、新能源“三赛道”布局的“龙头”企业,更是在融入众多产业链网中,成为多个细分领域的“翘楚”,行业成就一马当先、声名在外。 围绕磷资源这一核心,筑牢“千亿磷化、世界领军”信念,贵州磷化集团坚持发展同国家重大战略、全省发展大局和产业发展大计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向纵深推进“富矿精开”战略部署,围绕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全力推动集团现代农业、精细化工和新能源“三大赛道”产业体系建设。 从企业顶层谋划中闪耀的改革火花,到依循产业链图谱投建的火热一线; 从开磷控股集团、瓮福集团“两磷”重组集中优势资源,到贵州磷化集团打破“船大难掉头”的束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找到“最优解”; 从资源精深利用起步,到多种资源耦合利用、共伴生资源高效利用、副产资源循环利用等多“链”整合,释放在业内难以被复制的规模效应、叠加效应; 贵州磷化集团真正把一块磷矿石“吃透”“用精”,成为贵州“富矿精开”战略的生动解析样本;在“拔河博弈”的国际产业生态中,以不断泉涌的新质生产力赢得话语权,在迈向产业中高端的跃迁之路上一往无前,让“贵州磷”有中生“新”更生“金”。 在集团总部,贵州磷化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何光亮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两磷”合并五年来,集团工业产值增加64%,资源消耗量下降22%;以十年为观察期,企业年均采矿量保持在1400万吨左右,矿耗不变,利税倍增。 资源有限,增益降本的方法无限,产业未来的前景无限。 从产业链源头看,贵州磷化集团乃至全省磷化工产业的起点,始于1958年开阳磷矿建矿,时至今日,采、选矿仍然是企业发展的根基。在国产大片《流浪地球1》取景地之一的贵州磷化集团瓮福磷矿白岩矿区穿岩洞矿段现场,随车行进在宽敞的阶梯式巨型矿坑山道上,不时有底盘高大的矿用汽车从路上驶过,裸露在外的灰黑色矿石在四周青山映衬下,使整个矿段显得科幻感十足。 “即使是在今年春节期间,我们的生产也未降负荷,每天开采约1万吨原矿,为下游高端化肥、精细化工、新能源电池材料等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穿岩洞矿矿长杨世希说。 开采工作充分利用数字化矿山软件建立三维地质模型,编制生产作业计划,合理组织生产,同时利用无人机进行安全巡检,统筹做好“采剥排”动态平衡及安全可靠生产。 在全国最大的磷矿选矿厂——瓮福磷矿新龙坝选矿厂,来自穿岩洞矿等五个供矿点的矿石原料通过长距离皮带运达选矿厂内,经破碎、磨矿、反浮选、重力选等技术,4种品位不同的矿石原料,被加工为6种用途不一的精矿浆。 磨浮车间里,浮选设备反复搅拌着低品位的a层矿矿浆,看似平常的生产流程暗含“玄机”。厂长庹宇翔介绍,过去处置a层矿尾矿还得“倒贴”花钱,如今a层矿选矿工艺优化后,a层矿尾矿可成为制备黄磷的优质原料,技术的突破,真正做到资源应用尽用,把优矿用好、呆矿用活、劣矿用足。贵州磷化集团发挥自身“矿化一体”产业链优势,深度聚焦战略资源开发和保供关键节点,为保障国家矿产资源与粮食安全方面持续贡献力量。 通过全力“吃干榨尽”夹缝零星矿产资源,企业成功盘活超过1亿吨磷矿石资源;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将磷矿入选品位五氧化二磷由30%降至24%,使我国工业可用磷资源量增加约33亿吨,有效延长了我国磷矿资源的服务年限。 从偏居西南腹地的化肥生产基地,成长为世界前三、中国最大的化肥企业,为粮食提供生存的给养,为粮食保供贡献国企力量,是贵州磷化集团60余年发展历史沉淀中的不变初心。 对照工信部下达的磷肥生产任务,贵州磷化集团承担了全国超四分之一的农作物磷素养分的供给,2024年,企业累计生产化肥超过500万吨,同比增长10%,其中生产磷酸一铵、二铵超过400万吨,完成保供目标的112.47%,连续五年位居中国化肥百强榜首位,助力我国粮食生产“二十一连丰”。 围绕服务农业现代化,加快水溶肥、专用复合肥等与现代农业技术紧密结合的新型产品开发,不断丰富化肥产品体系,企业全年生产复合肥近27万吨,同比增长超过约3倍;生产水溶肥超过30万吨,同比增长约40%,为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屏障提供“磷化”保障。去年,贵州磷化集团生产的500余万吨化肥中,磷酸一铵、二铵超过400万吨,其中的磷酸一铵是水溶肥的一种,值得一提的是,该产品已从现代农业中向“新”延链。 “2021年,为了抢抓新能源产业的风口期,企业集中技术力量攻关,将化肥级磷酸一铵升级为电池级产品,从农业向新兴产业赛道转换,产能持续扩容。”贵州磷化集团瓮福化工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安全总监李维红介绍,眼下正在生产的白色粉末状电池级磷酸一铵,正是下游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的原料。 贵州磷化集团眼下不仅既坚持稳“主链”,还实现了价值链向中高端迈进的“磷”突破。磷精矿与硫酸反应后生成的磷酸,是磷化工产业的重要中间品,把磷酸产品的开发瞄准高纯度品质、多领域用途,贵州磷化集团在工业级、食品级、电池级湿法净化磷酸研发生产领域,成为全球最大供应商。 在集团偌大的福泉生产基地,与磷酸一铵产区相隔仅几分钟车程的食品级净化磷酸灌装生产线同样在有序生产。灌装、贴标、质检……这些较工业级产品纯度更纯、用途更广、价格更高的产品,融入食品添加剂、液体饮料等快消品产业链中,代替苹果酸、柠檬酸。 利用贵州磷化集团自主研发的微反应萃取技术,净化磷酸这一产品品类,在质上愈发“拔尖”,并向食品、医药、新能源、现代化工等高端领域延伸;同时,集团近年来在一批工业倍增项目上的集中发力,又让净化磷酸生产规模跃升至年产200万吨的高位,产品质量齐升为集团发展增益不少。 经过二十多年来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再创新,贵州磷化集团湿法磷酸净化技术工艺技术已更新至第六代,单套产能可达40万吨。该技术获得授权专利127件,联合开发专利850件,并于2019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产品获评第三批“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开年后,我们将大抓磷资源精深利用产业链项目,目前正针对核心产品之一的湿法净化磷酸,加速实施新一轮扩能增产计划。”日前,贵州磷化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到2025年下半年,企业湿法净化磷酸产能将从目前的200万吨扩能至270万吨,到2026年将达到300万吨。 瓮福蓝天公司生产的无水氟化氢是集团高端产品中的俏销品,公司总工程师张楠回忆,产线在2010年建成投产后,很快成为备受业内关注的焦点。 “时至今日,将磷矿石中含量仅3%的氟提取出来,并加工制备为无水氟化氢,仍是氟化工产业中的顶尖技术,这一研制的历程也是产业的里程碑事件。”张楠说。 今天,在集团年产22万吨无水氟化氢的产业基础上,企业又向“精”、向“新”拓展出氢氟酸、六氟磷酸锂等氟精细化工产业。 在贵州磷化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盛国臣看来,当前的新能源产业不再是人人能飞的风口,但依托集团产业协同发挥的降本增效作用,企业入局磷酸铁、磷酸铁锂、六氟磷酸锂等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产业赛道,将形成“背靠大树好乘凉”的竞争优势。 事实也是如此。去年,企业年产3万吨无水氟化氢、2万吨光伏级氢氟酸、1万吨六氟磷酸锂等一批重大项目陆续建成投产;瓮安新材料及电子化学品项目所属6.6万吨黄磷、5万吨五氯化磷、15万吨双氧水和10万吨三氯化磷等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建设。不仅是电池级湿法净化磷酸,在新兴产业领域中,“贵州磷”的占比不断攀升。 磷石膏综合利用是磷化工高质量发展的一道必答题。作为行业龙头,贵州磷化集团的应答掷地有声。 “我们始终将磷石膏综合利用作为念兹在兹的事业,不抛弃、不放弃,近二十载如一日的坚守,一步一个脚印在‘无人区’中硬是走出了一条路,基本构建起石膏绿色建材、无水石膏高分子填料、循环制酸联产水泥‘三大产业化路径’。”贵州磷化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何光亮说。1月10日,贵州磷化集团绿色建材产品推介会上,互锁式高精度模块、无水石膏自流平、石膏装饰板材料等3款新品集中亮相,加上前期已有产品,集团投入精力、财力,汇聚业内一流技术力量,推动磷石膏绿色建材产业呈多点开花、多品齐发的新局面。 “只有低迷的市场,没有低迷的产品,能给客户创造价值的产品,就一定能赢得市场的认可。”贵州磷化绿色环保产业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董事长陈忠华说,三款新品满足上市合规性,产品质量、成本也在此前一些项目上得到市场检验。后期还将不断研发高分子填充材料等新品,不仅要在建材市场上拓增量,也要在其他领域发力转型。 手拿一款扎实耐用的包装袋用力拉扯后,陈忠华把袋子放在一个同样也由磷石膏制成的茶几上。“此前,我们与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合作试制了这款包装袋,下一步将加快市场推广调研。”细数副产石膏综合利用使出的“连环招”,陈忠华颇为兴奋地说。 2021年5月,经集团对磷石膏综合利用板块整合后,位于贵阳息烽的贵州磷化绿色环保产业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在这里,包装袋、包装箱、仿木茶几,甚至整个办公大楼,都与磷化工副产石膏息息相关。 在企业打造的“进军”包材首创性项目上:无水石膏与聚丙烯树脂混合搅拌,制备为下游拉板所需的母粒,设备将印刷好的板材切割、粘钉后,精美、环保、耐用的包装箱依次成型下线。 在产业链中找到新坐标,让企业面向的包材市场,不仅从无到有,还迈上了万亿级规模。在去年企业举办的石膏绿色应用产品及服务交流会上,相关产品的推介,把无水石膏包装箱也“推”出了国门。 近年来,贵州磷化绿色环保产业有限公司研制的石膏互锁高精度模块墙体,凭借如积木般组装拼接的简易装配方式,受到下游房建企业青睐。 “我们在绿色建材板块推出了粉体、砂浆、墙材、板材等系列产品,在高分子材料板块推出了母粒、包材、膜袋、管材、涂料等产品。”陈忠华表示,企业坚持创新驱动,加快磷石膏综合利用技术、产品、场景创新,利用规模持续扩大,高值、高质化产品不断涌现,让磷石膏综合利用量效齐增。 集团福泉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磷石膏分解制硫酸联产水泥装置(以下简称“1468”项目)嵌构在群山之间,两个长110米、直径5.5米的红色回转窑连接起原料、水泥、硫酸三个工段,更“链”起这个每年“吃”掉140万吨磷石膏、生产60万吨硫酸和80万吨水泥的循环产业项目。 “自去年3月底一次性投料试车成功以来,该项目已稳定产出浓度为98%的硫酸、水泥两款合格产品。”在生产现场,贵州磷化集团瓮福化工公司技术部主任工程师岑祖望手指远处的运输管道,介绍起整个生产流程。 副产石膏转化为半水石膏,加硅石等配料又分解、煅烧为水泥熟料,这期间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又被送至硫酸生产线,此后硫酸又用作磷酸的生产原料…… 通过绿色建材、矿山填充、分解制酸、水泥缓释、生态修复“五大路径”,现保有1亿吨工业副产石膏资源的贵州磷化集团,磷石膏综合利用率达80%以上,处行业领先地位,磷石膏被利用产生的环保价值更优,触达产业链上的环节与消费终端市场的空间也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