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促进信息消费实施方案
发布日期:2016-01-08 13:57 文章字号:

  

  为促进我省信息消费增长,提升和发展服务业,推动我省经济转型和民生改善,拉动有效内需,实现贵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战略目标,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2号)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 工作要求

  围绕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按照“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前提,以产业发展为驱动,以信息应用为主导”的发展思路,通过提升四个能力,实施五项工程,推进五个行动计划,夯实信息基础设施,构筑健康安全的信息消费环境,营造活跃的信息消费市场,激发我省信息消费潜力,推动信息消费快速增长,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切实扩大内需,助推我省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和后发赶超。

  二、 工作目标

  以“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为重点,推动我省信息消费快速发展,促进信息消费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到2015年,全省信息消费规模超过500亿元,年均增长34%,较2013年信息消费规模增长220亿元,带动我省相关产业新增产出660亿元以上。到2017年,全省信息消费规模超过930亿元,年均增长35%。到2020年,全省信息消费规模超过3000亿元,年均增长40%。

  ——基础设施。到2015年,互联网出省带宽达到2900吉比特每秒(Gbps),城市80%的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达到20兆比特每秒(Mbps),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达到4Mbps,贵阳、遵义等部分中心城市力争达到100Mbps,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3%,第三代移动通信及其长期演进技术(3G/LTE)用户数达到1200万,普及率达到35%,县级以上城市有线网络双向化改造率达99%,深入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融合发展,推进基于下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建设。到2020年,城市、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分别达到50Mbps和12Mbps,贵阳、遵义等中心城市部分用户力争达到1000Mbps,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0%,3G/LTE用户普及率达到60%。

  ——信息服务。到2015年,完成省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和省级政务中心建设,提高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完善我省政务服务能力;鼓励政府、企业信息服务外包;深入推进公共服务领域智能化建设,实施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医疗、智慧农业、智慧产业等一批信息化应用,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服务水平。到2020年,完成智慧贵州建设,政务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实现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的综合应用和数据共享。

  ——信息产业。到2015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在信息产业中占比逐渐增大,信息产业规模总量超过3100亿元,信息化发展水平总指数达到0.752,力争达到全国平均发展水平,贵阳市等条件较好的地区或城市信息化水平达到全国发达地区水平。到2020年,信息产业规模总量超过10000亿元。

  三、 提升四个能力,促进信息消费快速发展

  (一)夯实基础设施,提升信息消费网络支撑能力

  推动“宽带中国”战略建设,推进城市地区光纤到楼入户和向乡镇、行政村的延伸,实现“村村能上网”,提高农村和边远山区的信息网络普及水平,重点推进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中心等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无线热点覆盖率,加快3G/LTE网络建设和无线城市应用推广,进一步推动广电网络双向化改造,促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发展。

  (二)发展信息产业,提升信息消费供给能力

  推动我省信息产业园区建设,加快软件、智能终端、新兴文化等产业发展,实施一批带动力强、技术含量高的项目,提高产品数字化、智能化、标准化,增加产品及传统产品附加值,提升市场竞争力,完善信息消费产业链,提高信息消费供给能力。

  (三)推广信息应用,提升信息消费服务能力

  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提升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拓展民生领域信息服务范围,深化电子政务应用,促进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全面推广电子商务,提高普遍信息服务能力,培育信息消费需求,使信息消费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四)优化消费环境,提升信息消费安全保障能力

  大力推进网络信任服务建设,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监管,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加强数据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提升信息消费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优化信息消费环境。

  四、 实施五项重点工程

  (一)实施贵安云工程

  以贵安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为依托,重点打造贵安云计算产业园区,推进贵安云工程,推动一批重大云计算项目与工程的建设,搭建贵安云工程示范平台,建立、健全面向公众服务的贵安云系列标准规范、运行管理规则、应用和服务体系,为信息消费快速增长提供重要保障。进一步推动云计算应用市场培育,推进产业链内部整合集成,带动我省信息产业后发赶超。实施云计算中心建设工程,推进云计算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新一代绿色、低碳数据中心;实施工业云工程,以国防装备制造业和白酒行业为先导,在国防装备制造业重点开展基于云计算的计算机辅助技术、三维虚拟仿真、数字模型、增材制造等应用,在白酒行业重点开展基于云计算的电子商务、物流和防伪追溯等商务服务应用,大幅提升企业智能化和柔性敏捷生产水平,推动基于云计算平台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应用;实施政务云工程,进一步推动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我省党政部门信息工程共建共享,降低建设和运行成本,提高基础资源利用率,防止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建立完善的政务服务体系,全面提升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实施食品安全及健康云工程,以国内外食品安全领域科技团队为依托,打造贵州省食品安全及健康云平台,健全食品安全管控和监测体系;实施环保云工程,推动环境监测传感网建设,构建城市级智能环保系统,实现以智能环保为基础的环境信息化管理。

  到2015年,完成5到10个重大云计算项目及工程的建设,实现全省云计算产值100亿元以上,培育5个以上产值超过10亿元的云计算企业。

  (二)实施三网融合应用工程

  加快电信和广电业务双向进入,实施我省三网融合工程,让老百姓能便捷地享受丰富和优质的内容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平台建设,加大投资建设力度,扩大网络覆盖面,优化网络布局,完善三网融合业务支撑平台和安全监控平台建设;培育和完善我省三网融合产业链,推动省内上下游企业研发适应于三网融合需求的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终端、互联网电视、多媒体终端、智能化家庭设备、软件和数字内容产品等设备和产品,鼓励广电、电信企业及其他内容服务、增值服务企业开发音视频点播、可视交互、网络教育等业务,做强做大我省三网融合产业。

  到2015年,在贵阳市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在全省进一步扩大三网融合试点范围。

  (三)实施北斗贵州工程

  实施北斗贵州工程,重点在贵安新区培育形成集产品研发、生产制造等为一体的北斗卫星导航综合应用及产业体系。制定北斗卫星导航发展规划,准确定位发展方向,合理布局,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相关企业入驻贵州省,进一步扩大发展规模;2015年建成“两个中心”(北斗卫星导航公共位置服务中心、北斗卫星导航终端产品质量认证中心),推进北斗卫星应用导航产业基地建设,从设备生产、应用服务、质量保障三个层面全面提升贵州省基于北斗技术的各类高新产品的研制、生产和使用能力;融合交通、气象、地理等信息服务,开展车辆监控管理系统、智慧旅游服务系统、地质灾害防治应用系统及智能物流服务系统等应用,全方位、多层次、系统性地推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车载导航、智能手机等终端的应用,加快“立足贵州、服务西南、面向东南亚”的北斗卫星服务体系的建设,最终形成从终端产品研发生产到综合应用服务协调发展的一体化产业体系。

  到2015年,发挥政府性资金的引导作用,拉动投资达到10亿元;基于北斗卫星的车辆监控管理系统应用终端达到60000个;基于北斗卫星的智慧旅游服务系统应用终端达到12400个;基于北斗卫星的地质灾害防治应用系统应用终端达到2000个。

  (四)实施多彩贵州新兴文化产业工程

  将新兴文化产业作为推动贵州省文化繁荣发展的引擎及信息消费的增长点,积极推动创新文化工程,大力振兴新兴文化产业。运用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对出版业、印刷业、电影电视制作等行业进行技术改造,改变文化传播形式;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数字多媒体广播及手机广播电视,开发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数字娱乐产品等增值业务,丰富文化内容;统筹规划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一批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演艺娱乐等产业园区,积极争取国家文化与科技示范基地,支持文化企业扩展国际市场,鼓励文化产品出口;以动漫产业为新兴文化产业发展重点,抓好动漫产业园区的建设,逐步形成包括网络服务产业、数字游戏产业、电脑动画产业、移动内容产业、数字影音应用产业等为主的数字内容产业群;创作面向旅游文化市场的精品剧目,着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的优秀作品;借助每年一度的“亚洲青年动漫大赛暨贵阳卡通艺术节”,促进动漫、数字音乐、网络艺术品等数字文化内容的消费。

  到2015年,每年打造10至20个优秀的新兴文化作品;建设3至4个具有贵州地域及旅游优势的文化产业园;培养5至10个具有一定规模、知名度、研发能力的新兴文化企业。

  (五)实施智慧贵州工程

  加快推进智慧贵州工程,制定鼓励市场化投融资、信息系统服务外包、信息资源社会化开发利用等政策,鼓励和引进有实力的大型国企,民营企业等社会主体参与智慧贵州的建设,加强社会管理科技创新,发挥科技支撑,为智慧贵州应用推广打造政策环境;在智慧建设与宜居应用领域,重点推出一批智慧建筑、绿色节能建筑项目,推动宜居城市的建设;在智慧管理与服务领域,进一步推动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社区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城市公共服务智慧化,建立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省级医保费用结算平台、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等应用服务平台,促进居民信息消费快速增长;在智慧产业与经济应用领域,围绕智慧制造、创意产业、文化产业、知识经济等方面重点项目的建设,推动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拉动新型信息消费服务产业快速成长;以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为依托,采用先试点后推广的思路,大力发展试点城市及贵安新区与各地经济、社会、文化特点相适宜的智慧应用,大幅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加快服务向城市社区延伸,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形成贵州智慧示范城市发展的基本框架。

  到2015年,贵阳市、遵义市、六盘水市、毕节市、铜仁市、仁怀市、凯里市完成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智慧城市试点的建设任务。

  五、 推进五个行动计划

  (一)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行动计划

  推进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建设,加快宽带网络升级改造,到2015年,实现光缆线路总长度(皮长)达到35万公里,推进光纤到楼入户,实现光纤到户用户数达到150万户,扩大3G网络覆盖范围,实现新增通信基站达到7530个,提高覆盖质量,协调推进分时长期演进(TD-LTE)商用发展,加快无线局域网重要公共区域热点覆盖,实现移动互联网用户数超过2500万户;在“一百个产业园区和一百个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中,每年推动10个产业园区和10个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实现100Mbps及以上的宽带接入能力和无线局域网接入能力;推进全省下一代互联网升级,以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为先导,完成基础设施网络向IPv6的升级改造,加快接入网、城域网IPv6升级改造,实现我省电子政务网站、企事业单位外网系统、商业网站、事业单位应用系统等向IPv6的平滑过渡。

  (二)实施智能终端产业化行动计划

  以扶持贵州省本地智能终端龙头企业为重点,制定优惠政策、资金扶持等措施,每年支持5家以上智能终端制造企业创新发展,强化智能手机、智能电视、平板电脑的生产及研发能力;依托数字家庭示范应用和数字家庭产业基地的建设,以龙头企业带动20家以上智能终端制造企业及配套企业,形成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实施数字家庭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发展,全面提升信息消费的产品支撑能力,促进终端与服务一体化发展;鼓励智能终端整机企业与芯片、器件、软件企业相协作,成立产学研用产业联盟,共同研发各类新型信息消费电子产品,同时采取定制、集中采购等方式促进电信、广电运营单位和制造企业的交流合作,鼓励社会资源搭建智能终端的检测和测试平台,提升智能终端产品竞争力,进一步完善信息消费终端产业基础条件建设。

  (三)信息惠农行动计划

  建设全省涉农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立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推进电子政务进村、扩展农业电子商务,推广农村电信和互联网等基础设施的普及应用,行政村通宽带率达到99%;推进“感知农业”综合试点工程,推广物联网技术应用,发展精准农业、数字农业,并向优势农业推广;建设省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管理中心,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以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校为重点组织开展好同步课堂教学,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广覆盖,加快缩小区域间、城乡间的教育资源差距;建设省级远程医疗数据中心及平台,覆盖全部县及县以上医院的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建立远程医疗服务体系,进行远程医疗政策试点,重点改善农民看病就医途径,降低医疗费用;推进服务下延和扩展,培育和扶持一批村级“农民多功能信息服务站”,着力为农民提供政策法规、科技咨询和辅导、市场价格、生产经营、疫病防治、致富就业、文化生活等各类信息的查询、收集和发布等综合信息服务。

  (四)推动电子商务发展行动计划

  结合贵州省区域优势,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黔中经济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大力发展新型电子商务物流方式;加快推进京东电商产业园、贵阳国际电商产业园等建设,形成聚集效应,完善农产品物流园,支持县级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公共信息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和区域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依托阿里巴巴、京东商城等知名电子商务平台,面向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发布、商务代理、网络支付、融资担保、仓储物流和技术支持等服务,同时支持支柱产业大型企业自主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及重点行业建立行业级电子商务平台。

  (五)信息消费安全环境保障行动计划

  推进信息消费环境创优,建立信息安全监测预警及应急处置平台、信息安全研究模拟实验平台、电子商务认证中心(CA认证)服务平台,加强数据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对互联网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监管,严格实施产权保护制度;完善和提高我省信息安全环境日常监测能力,开展常态化的信息安全检查工作,结合等级保护建立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评测;联合高校和信息安全企业成立贵州省信息安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信息安全产学研结合;大力扶持本地信息安全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信息安全企业,加快建立贵州省信息安全产业基地,孵化中小企业,打造贵州省信息安全产业链,进一步完善信息消费安全环境。

  六、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分管副省长为召集人,市(自治州)政府、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全省促进信息消费发展工作,研究和解决我省信息消费发展重大事项。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负责日常组织、协调、督查、调度和推进工作。各地区要及时制定配套措施,抓好政策落实,省政府督查室要对信息产业发展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人,具体落实到部门,强化督促检查工作。

  (二)落实人才政策。按照《中共贵州省委关于进一步实施科教兴黔战略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黔党发〔2013〕31号)要求,进一步建立完善适应促进信息消费发展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等保障机制,构建多元化高端人才引进体系,推动人才特区建设,转变人才引进模式,加强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储备,优化人才配套环境。落实相关政策措施,重点引进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高端技术领军人才,推动信息消费发展,并按照规定切实落实人才奖励和鼓励政策。

  (三)完善政策环境。加快完善和建立有关促进信息消费的法规和配套政策,建立健全基础电信运营商间、电信运营商与互联网企业、广电企业、信息服务企业间有效竞争机制,切实加强电信资费监管。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对涉及信息消费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评估清理,最大限度缩小审批范围,着重减少非行政许可审批和资质资格许可,着力消除阻碍信息消费的各种行业性、地区性、经营性壁垒,推行联合审批、一站式服务、限时办结和承诺式服务,减少企业中间办事环节。鼓励社会和企业积极参与信息消费服务,允许对农村地区的部分群体实施信息服务有偿消费。

  (四)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贵州省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和引导作用,从2014年起,对促进信息消费发展的项目给予重点倾斜,用于促进信息消费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市(自治州)配套设立相应促进信息消费产业专项资金。

  (五)加强法规、标准建设。做好《贵州省信息基础设施条例》颁布后的贯彻、实施,研究制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商用密码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加快重点及新兴信息消费领域产品、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发挥标准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